中國青年網(wǎng)長沙8月5日電(通訊員 羅德琳 唐瑞鴻 黃蘭姣 趙越)九十六年滄桑,九十六年輝煌,。1921年,,中國共產(chǎn)黨從嘉興南湖走來,在紅船上,,用鐮刀和斧頭點燃的圣火指明前進的方向,。把民族解放的旗幟高高地舉起。九十六年來,,無數(shù)共產(chǎn)黨員用堅忍不拔的脊梁撐起中華民族的偉岸和風骨,,無數(shù)革命英烈用血雨染出五星紅旗的鮮明和紅艷。
在中國共產(chǎn)黨九十六華誕之際,,湖南第一師范學院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赴湖南安化縣教育關愛服務團來到梅城鎮(zhèn)尋訪基層老黨員,,重溫時代記憶,感受榜樣力量,。
難忘戰(zhàn)火紛飛的崢嶸歲月
方元生,,1926年出生于梁乙村一組,1951年加入中國人民解放軍,,1954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F(xiàn)年91歲的他,是村子里最年長的老人,,也是梅城鎮(zhèn)里最有故事的人,。
志愿者們來到方元生老人家里時已是下午兩點。一位滿頭銀發(fā),、一臉慈祥的老奶奶正坐在竹席上擇菜,,直到志愿者們走到她跟前,老人才注意到有客來訪,。
簡單交流后,,奶奶起身說:“我去叫老伴下樓?!痹瓉?,這位老奶奶就是方老的妻子。在老伴的攙扶下,,方老來到大堂,。當知道志愿者們是來聽他講述那段刻骨銘心的崢嶸歲月時,他飽經(jīng)滄桑的臉上,,洋溢著動人的榮光,。
方元生回憶往事時,感慨萬千。中國青年網(wǎng)通訊員 羅德琳 攝
1950年,,美軍越過了“三八線”,,戰(zhàn)火燒到了鴨綠江邊,黨和國家決定抗美援朝,。為了保衛(wèi)人民群眾的安寧生活,、捍衛(wèi)國家主權領土完整,1951年,,方元生義無反顧地加入了中國人民解放軍,,奔向抗美援朝保家衛(wèi)國的戰(zhàn)場,成為404炮兵團的一員,。
方元生回憶說,,1952年9月20日是他在朝鮮戰(zhàn)場上印象最深刻的一天。凌晨三點,,防空洞外突然傳來“轟轟轟”的戰(zhàn)機盤旋聲,隨即,,洞內(nèi)也響起急促的警報,。
方元生和戰(zhàn)友們一骨碌爬起來,抓起自己的隨身物品地就往之前挖好的戰(zhàn)壕里跑,,還沒到陣地,,跑到最前面的班長被敵軍戰(zhàn)機投扔的炸彈給炸死了。方元生說,,當時班上的每個人都非常害怕,,自己的心臟也一陣絞痛,因為最關心他們,、最讓他們依賴的人首先犧牲掉了,。
可是當時危急的情況下,他們來不及抹眼淚,,只能強忍著悲痛一股勁的往前沖,。到了陣地,方元生清晰的記得開炮前戰(zhàn)友們那種勢為班長報仇的堅定眼神,,那種視死如歸的戰(zhàn)斗意志,。
副班長用顫抖的聲音嘶喊著:“等他們步兵那邊槍一響,我們就開始轟炮,!”不一會兒那邊機槍,、步槍、沖鋒槍響作一團,,方元生和戰(zhàn)友們也開始強行放火炮,,當時天很黑什么也看不見,炮轟出去有多遠,炸沒炸著敵人,,他們什么也看不清楚,,打了大約40分鐘以后,密集的槍聲開始漸漸停息,,敵人終于被他們打退了,。
方元生拿出自己珍藏多年的證件、勛章給志愿者看,。中國青年網(wǎng)通訊員 羅德琳 攝
說完,,方元生老人的妻子走回房間,拿出一個布袋子給志愿者們看,,說里面裝的是他老伴一生的榮譽,。
志愿者們打開布袋子里裹了一層又一層的麻布,里面珍藏了一枚全國解放紀念章,、一枚抗美援朝紀念章,、一張和戰(zhàn)友們在朝鮮戰(zhàn)場合影的黑白照,還有一個復員證,。復員證里面發(fā)黃的黑白照片,,依舊還能看清楚當年為了祖國和民族的尊嚴,義無返顧投身到偉大的革命事業(yè)中躊躇滿志的熱血青年,。
生長在和平年代,,革命的艱辛和血淚似乎與我們漸遠,對于革命的認識也只停留在課本上的文字與插圖,。但當親耳聆聽到那些浴血奮戰(zhàn)的革命歷史故事時,,志愿者深受震撼、倍感崇敬,。印入志愿者腦海的不僅僅是那些感人故事本身,,更是故事背后主人翁一心為國、全心為民的偉大情懷,。
最光榮的事情是為人民服務
“作為一位黨員,,最重要的是要忠誠于黨,忠誠于人民,?!痹诒粏柕綄h員的認識時,夏偉清老書記如是說,,而18年來,,他也是一直這樣做的。
7月16日下午,,志愿者們在村民的幫助下來到梁乙村五組夏偉清老書記的住所,??吹嚼蠒浖掖箝T緊閉,敲了很久也沒見有人開門,,
正在挑石子修路的夏偉清,。中國青年網(wǎng)通訊員 羅德琳 攝
于是,志愿者們便返程去詢問他的鄰居?!斑?,那個戴著斗笠,正在田里挑石子就是夏偉清,?!痹谡勗捴兄溃洗逯窃谧约盒蘼?。
幾天前,,湖南各地遭遇百年一遇的特大暴雨,梁乙村受災嚴重也十分嚴重,。老書記為幫維修隊減少負擔,,自己一人把被雨水沖到田地里的石子都挑了上來,他說,,這樣維修隊的人就不會費那么多力了,。
梁乙村是個經(jīng)濟薄弱村,沒有修路之前,,農(nóng)村道路崎嶇不平,村民也寸步難行,。因為交通不便,,村民種植再多的瓜果蔬菜,也只能靠肩挑背磨背出去,,遇到雨雪天氣,,農(nóng)產(chǎn)品運不出去,只能爛在地里......有著切身感受的夏偉清,,急切的想帶領村民修路致富,。
1990年,改革開放正在中國大地上如火如荼的進行著,。為了打開一扇開放的窗口,,引來改革的春風,夏偉清決定挨家挨戶做工作,,發(fā)動全村參與修路,。
但是,當時村集體經(jīng)濟貧乏,,村民拿不出錢,,夏偉清不顧妻子反對,,拿出自己投資賺的所有錢,墊資幾萬余元用來修路,。在他的帶領下,,村民們扛著鋤頭,走上工地,,在崇山峻嶺中修起路來,。
當聊起村里發(fā)展的變化時,老書記開心地笑了,。中國青年網(wǎng)通訊員 羅德琳 攝
如今,,梁乙村五個村民小組的公路已經(jīng)全部貫通。原來因交通不便運不出去的農(nóng)副產(chǎn)品現(xiàn)在正源源不斷的銷往外地,?!澳憧矗吠?,梁乙村將會有更大的發(fā)展,。”公交車在水泥路上平穩(wěn)的行駛著,,看著窗外的農(nóng)田,,夏偉清滿懷信心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