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趙小群 黃倩 彭錦汪 劉歡)2017年7月8日上午,,由湖南第一師范學院守望支教社十四名大學生組成的邵陽隆回暑期社會實踐團走進省紀委扶貧點桃洪鎮(zhèn)荊枝村,。
扶貧,改變荊枝舊貌
該村位于衡邵干旱走廊地區(qū),,是個多山缺水的地方,,過去村民們抱怨“路難行,水難喝”,。2015年3月,,湖南省紀委、省監(jiān)察廳駐荊枝村扶貧工作隊扶貧的兩年多來,,村里的一切仿佛按下了“加速鍵”,,蜿蜒曲折的柏油路面通往荊枝村的十三個村民小組,468戶人家中遷入了無線廣播,,100盞路燈點亮了寧靜的村落,。

荊枝村村部
支教,帶給荊枝希望
到村后,,實踐團開始分配任務,、安排課程,、準備教具、著手備課,、布置招生,。7月9日一早,實踐團開始了暑期夏令營的招生工作,,嘹亮的廣播聲將免費夏令營活動的消息傳遍每家每戶,質(zhì)樸純真的村民們領(lǐng)著孩子踴躍報名,,大伙都希望孩子能在志愿者的帶領(lǐng)下,,利用假期汲取豐富的知識、掌握更多的技能,。
隨著報名人數(shù)不斷增多,,志愿者及村干部們是既欣喜又擔憂:喜的是有這么多孩子愿學肯學,憂的是教學場地實在有限,。不忍拒絕每一位好學的孩子,,實踐團臨時決定增設(shè)一個初中營并立即安排教師和課程,村干部們也迅速在村辦附近找村民借房子,、去鄰村學校借桌椅,。一個小時,四個營的總數(shù)竟達到一百人,,來報名的學生仍絡(luò)繹不絕,。人多本是好事,這表明村里的孩子和家長渴望學到知識,、渴望得到改變,,可是教學環(huán)境受限、師資力量不足等難題,,使得實踐團不得不拒絕外村學生,、幼兒園學生及高中生。一名未能報到名的幼兒園孩子,,在媽媽的懷里整整哭了一上午,;村里一位老奶奶的孫子,特意連夜從廣州趕到村里來報名,,但由于他戶籍不在本村,,所以他只能不情不愿地被奶奶牽回家。
7月10日,,最后的人數(shù)統(tǒng)計顯示:實踐團仍有學生一百三十一名,!這已大大超出預期,但學生渴望的眼神,、村民感恩的笑臉,,都促使志愿者們更賣力地備課,、更用心地教學、更堅定地克服種種困難,。

小營班主任指引家長填寫信息表
因年齡未滿不達到招生要求而哭泣的小女孩
記錄,,感動荊枝故事
我來到一間擁擠的臨時初中營教室,門口的老奶奶,,她佝僂的身軀全靠那支有歲月感的拐杖撐著,,她默默地看著自己的孫子,這是孫子第一次上學離她這么近,,她想來看看……我輕輕地走近她,,伸手輕輕地拍拍她的肩膀,奶奶回過頭,,和藹地對我一笑,,用生硬的普通話對我說:“我就看看,馬上就走”,,她默默地回過頭,,蒼老的雙眼溫柔地看著孫子。我說:“咋們坐,,咋們坐下來看,!”奶奶客氣地回絕我,最后,,她拗不過我,,可我也沒能拗過她,因為我也被她要求坐了下來,,看著前方簡陋的講臺上激情授課的老師,,我有一種錯覺,仿佛回到了小時候:那時一朵蒲公英飄進教室,,留下了希望的種子……

湖南第一師范學院校團委書記趙小群,、省紀委駐桃洪鎮(zhèn)荊枝村扶貧隊隊長陳亮、招生就業(yè)處魯云生副處長慰問實踐團成員合影